1.1 猪队友?or 助攻队友?

家长对孩子配合看牙的影响那么大吗? 是的,家长对孩子能否成功看牙的影响非常之大!

一个孩子成功治疗牙齿的关键是,家长与医生站在同一阵线。所以“行为管理”也是关于家长引导和沟通的学问。想想看,在工作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让你拍大腿长叹“唉…”的猪队友呢?

在诊所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面,医生对孩子说:“张开嘴。”孩子有点拘谨,皱着小眉毛,扁着小嘴巴。这时,在旁边的家长开始着急了,开始劝说:“宝宝乖,张开嘴,就一下,啊。”家长是好心,认为自己孩子肯定会听自己的话。可是孩子已经是处在紧张的状态了,听到劝说反而加剧了紧张,更不愿意张嘴。家长的语气更加的着急,音量提高了八度:“没关系的,不痛的,就看一下!张嘴,一下就好!”家长更着急、嗓门更大,孩子更恐慌、更害怕。又反过来加剧家长的着急情绪:这孩子在外面怎么搞的?这么不乖!在外面这么不听话,太没面子了!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家长的负面情绪激化,最终就有可能在诊室内上演一场“竹笋烤肉”(注:上海话竹笋烤肉,意思是家长揍小孩)。

我们在日常工作中,也常常会看到,一个害怕看牙的孩子背后,往往有一位焦虑的家长。家长的焦虑也反过来加重孩子的恐慌害怕。尤其孩子对主要抚养人的情绪非常之敏感,有时孩子刚来还不适应有点畏缩,妈妈开始着急,孩子更加闪躲,妈妈更着急、嗓门更大,孩子更紧张、更害怕,负面情绪互相放大,最终闹的大家都不愉快。

这个现象很早就观察到了,后来在一本儿童心理学的书中又看到了一个理论可以解释。书里讲了个小鸡实验。小鸡实验是这样做的,研究人员捧起一只刚出生的小鸡,然后用力瞪他,模拟老鹰捉小鸡的眼神,刚出生的小鸡有一个特性,被瞪着的时候就会进入装死状态来自我保护。

第一轮,实验员把一只小鸡给瞪到装死,然后放在桌面上,计时,看这只小鸡花了多少时间恢复活力。第一轮的结果是1分钟,小鸡花了1分钟时间逐渐苏醒、恢复活蹦乱跳。

第二轮,实验员把两只小鸡同时给瞪到装死,然后放在桌面上,计时,看两只小鸡花了多少时间。猜猜这轮花了多长时间?---- 5分钟。想想为什么?

第三轮,实验员把一只小鸡瞪到装死,放在桌面上,同时旁边放了一只正常轻松的小鸡。猜猜这轮这只小鸡花了多长时间苏醒?----30秒左右!很快就苏醒了。为什么?

对于装死的小鸡来说,它会偷偷观察周围的环境来判断安全与否。当它观察到旁边是另一只装死的小鸡的时候,它对环境的判断是危险的,所以它的决定是继续装死。如果装死的小鸡观察周围,看到的是一只轻松的小鸡,它对环境的判断是安全的,所以他的决定是:别装了,起来吧。

这个实验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?当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,他通过观察父母的反应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。如果他感受到父母是放松的、愉悦的,孩子也就会有安全感,那他也会慢慢放松下来,对这个环境开始探索。如果父母是紧张的、焦虑的,孩子也能够十分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绪,他认为环境是不安全的,他会害怕。所以说,父母不正是孩子的第二只小鸡嘛!

各位家长想一想,在想起要带孩子去看牙时,你是否会感到很紧张很焦虑?你是否会眉头紧锁?你和孩子讲要去看牙这件事时,是轻松愉快的,还是透露出紧张的?家长的反应会被孩子接收到,不仅是语言的信息,更多非语言的信息,比如肢体动作、语音语调、情绪,都会让孩子感受到:看牙是件可怕的事情。所以,家长们首先要让自己放松下来,再和孩子沟通。家长们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眼里放松的第二只小鸡。

在中国家庭中,往往母亲比父亲更容易焦虑,这其实也有社会文化因素。因为在我们国家,一般都是母亲担负着抚养照顾孩子的重任,当孩子牙齿出现问题时,母亲往往会觉得十分自责:是我疏于照顾,是我没照顾好孩子。有些家庭中,家人也会对母亲横加指责“你怎么没照顾好孩子?!”,这些会加深母亲的压力与焦虑。所以作为医护,我们也要去理解母亲的焦虑,理解她的着急,我们要避免指责家长、站到家长的对立面上,而是在共情的基础上和家长站在同一边,去了解她的需求,去帮她解决问题。

始终记住,我们是站在同一战线的队友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